房地产复苏了,钱并没有流向民营房企

拿铁商业   2023-05-16 18:42:12

房地产复苏了。对,温和回暖。

令人兴奋的现象是,部分民营房企开始活跃在拿地现场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那这是否意味着暴雷的房地产公司可以「起死回生」呢?是否又意味着,购房者可以「捡漏」巨型民营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呢?

「负久」得正

自去年11月起,中国经济踉踉跄跄起身,磕磕绊绊前行160多天后,终于恢复到了一路小跑的姿态。

4月18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,官方定论「开局良好」,实际则是好到「超预期」。

GDP增长了4.5%,提气!

出口和大消费的反弹力度,让国民又有了信心。

同一天,房地产销售端的回暖也得到了官方确认。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,1~3月份,商品房销售额30545亿元,同比增长4.1%,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7.1%。

单看一个数据没啥感觉,对比一下就知道了。

1-2月份,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.6%,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.6%;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0.1%。

去年全年,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滑24.3%、26.7%。

看明白了吧,一个振奋人心的现象:

3月份,楼市打了个翻身仗

这意味着,时隔13个月后,商品房销售额指标再度重回正增长轨道,房地产市场开启修复上行周期

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,房地产市场太久没有这样提振信心的信号了。

各地政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调整「买迈巴赫送5元优惠券」的政策方向,开始释放一些真正利好,同时,国家层面也放出了「金融十六条」等「三支箭」,终于在今年的3月份显现出了效果。

很多人为这样的回暖现象叫好,历经至暗时刻,终于看到了曙光!但也有一部分人保持警觉,问,这种向好的显现能持续多久呢?

我们振奋经济形势启暖回温的同时,不由得也想到春江里的鸭子,那些关乎着亿万人业主的暴雷房企们,是否意味着在房地产销售数据好转之下,便可以从谷底爬出来了呢?

暴雷的房企,还有机会「起死回生」的机会吗?

钱与地,民营房企返场

某种意义上,在国民经济整体向好的背景下,房产销售数据变好了,是房地产链条的一个开端。老百姓有信心买房了,开发商才能有信心买地。房地产开发这事是挺复杂的,但终究是一个「钱」与「地」的游戏。

先来看钱的层面。

房地产玩的是杠杆游戏,所以融资的流动性、成本等都关乎牌桌上的每一个人。击鼓传花,花落到谁家,谁就得承担花的重量。

一季度,央行一季度发布的数据显示,社融规模增量14.53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2.47万亿元,超出预期。

注意,央行用的是「超出预期」。

特别是3月份,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.38万亿元,同比多增7079亿元,同比增速10%。新增5.38万亿,比预期的4.42万亿要高出1万亿,远远超过预期,甚至可以说是大放水。

这是个好兆头。

融资环境宽松了,钱流动性起来了,也就是说大家都愿意来击鼓传花了,有人下场,有钱流动,这个游戏才会更有意思。

那么,大放水下,水流向了哪里去呢?民营企业是否跟着「沾了光」呢?

从机构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,一季度80家典型房企的累计融资总量为1620.25亿元,但钱的流向看,主要还是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,真正流向民营房企的钱并不多。出险房企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,民营房企好不容易分得的那一点点残羹,也多用于了保教楼,和企业的债务危机自救。

明眼可见的是,民企信心复苏滞后于行业整体,资产负债表修复将需要更多时间。

钱,民营房企由于缺乏信用优势,分的少;地,也因为实力不够,挣不过。

目前,多个城市首轮土拍已经收官,房企抢地、触顶摇号的新闻频频传来,热闹的景象给2023年土地市场开了个好头。

例如,近日火出圈的上海土拍,19宗地块全部成交,其中有15宗地进入一次性报价,平均溢价率7.3%。今年楼市大热的成都,首轮土拍也很热闹,3宗宅地全部熔断成交,平均溢价率达到14.46%。广州首轮土地集中转让,推出的8宗地有7宗成交,其中有4宗达到封顶价,以15%的溢价率成交。热点城市的土拍,用「杀疯了」来形容也不为过。

一块地十几二十家开发商报名,叫价数十轮,甚至拍地拍到深夜,各地都有地块触顶摇号……这样火爆的场面,时隔两年再度重现。

如果说,2021-2022年一些国央企是被动兜底,那么今年他们主动出击的意愿非常明确。

以近日上海首轮土拍为例,参与的房企超过50家,其中,保利发展、招商蛇口、华发股份、建发股份、象屿地产、越秀地产等都参与了10宗以上的地块报名。

最终,国央企保利发展、招商蛇口、万科、中铁建、象屿、金地等分别揽获两宗地块。

只是,与前两年不同的是,2023年的土拍大战活跃的不仅只有资金与信用双「硬」的国央企,在竞争激烈的如上海首轮土拍中,也不乏民企的身影:既有规模型房企如龙湖、碧桂园,也有深耕上海的本地房企,如大华、宝华等,也有港资房企如九龙仓,另外还有一些新晋的外来者如天阳地产、金新城等。

非但如此,作为民企优等生的龙湖,在上海首拍以龙湖+建华联合体斥资24.8亿拿下上海嘉定商住办地块,再次扩展上海版图。此外,龙湖在过去20天内已经在上海、深圳、西安获取4幅地块,一季度,龙湖新增货值达到137.3亿元,在百强房企中排名第六。

可见,一顿猛药后,民企也见到了曙光,活跃起来。

破冰,却回不到从前

大环境好了,房地产市场回暖信号频频,房企融资也逐渐破冰,民营房企重新出现在土地市场,给了市场很大的信心。那这是否意味着民营房企可以「起死回生」了?

过去一年,民营房企拿地收缩的力度尤为突出,2021年集中供给第一轮出让时,民营房企拿地总金额超过5000亿,占比高达40%,随着市场环境生变,2021年第二轮土拍民企投资就开始大幅收缩,到2022末,民企投资占比大多低于20%。

经过一轮大规模的调整,房地产市场「大出清」,暴雷倒下的大部分是民营房企。一个个曾经是巨无霸的企业一瞬间楼塌了。兴叹行业变化的同时,大家的心态也开始谨慎起来。

2023年的开局,的确是令人欣喜和振奋的。但民营房企的日子还能回到以前吗?答案不攻自破。

虽然,一季度给全年开了个好头,但拿地规模上,民营房企的规模远远不及2022年以前了。就像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「回不到从前」。

在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且略显悲怆的时代,民营房企未来的方向应该只有三个:消失、重组和胜者为王。

这有点像5年前的钢铁煤炭出清,去完产能后这些企业的股价大涨。这样的一条路径未来也许就是房地产的路径逻辑,只有优秀的佼佼者才能「胜者为王」。

但是,困局里才会有反转,逆境中蕴含着巨大的机会。民营房企的三好生总能找到自己独有的路径,十一郎看来,未来,民营房企无非三条路径:入股国企找背书,险资出手靠大树,AMC公司是第三条路。

总之,胜者为王。

经历一番洗礼后,房地产的回暖,民营房企三好生,枕戈以待。

最新供应

更多